
认识 HERMAN
一只未绝育的 15 个月大雄性威玛猎犬
- Herman 因后肢跛足而被送来问诊。其主人报告称 Herman 通常在长时间散步和玩抛接玩具游戏后会出现跛足。Herman 有时会停下来并拒绝行走或玩耍。当它从低位站立起来和进出汽车时,也会表现出僵硬的姿势。
- Herman 进食幼犬和成年犬混合干粮并加上几小块生牛排。其主人不确定是哪一种品牌,但表示这种幼犬和成年犬干粮并未标记专用于大型犬种。其主人还每天给 Herman 提供钙补充剂。
- Herman 的身体状况评分为 5-6/9,体重 36 千克(79 磅),肌肉质量正常。
- 经检查发现,它的双侧髋关节似乎都无法伸展。然而,它表现出非常兴奋的状态,因此它的反应有些难以解释。它在其他方面看起来很健康。

身体状况评估
Purina 身体状况评分系统
Purina 9 分制身体状况评分系统适用于猫犬,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可供兽医保健专业人员和宠物主人定期监测宠物体内脂肪是否过多或不足。它通常用于预防和管理对宠物健康和寿命造成影响的肥胖因素。但它对评估体重不足的宠物也很有用。Purina 身体状况评分系统已被世界小动物兽医协会采用,是小动物兽医应用最广泛的身体状况评分系统。
重要信息
- 定期监测体重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很难确定理想体重是什么,对于混血品种更是如此。身体状况评分系统可以帮助简化这方面的评估。
- 理想的身体状况评分定义如下:
- 猫 = 5
- 犬 = 4 至 5
-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对于一些品种(例如一些东方品种)的猫,4 分可能是理想的身体状况评分。而对于老年猫,6 分的身体状况评分可能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 身体状况评分一旦超过 5 分,每增加一分就意味着体重增加 10 至 15%。
- 理想的身体状况评分定义如下:
- 过量的身体脂肪与慢性健康问题风险增加有关,并最终影响到宠物的寿命。身体状况评分通过目视和实践评估来考量体脂覆盖率,并提供比体重更好的宠物总体健康评估。
- 理想的身体状况定义为腰部明显(从上方观察)、腹部有赘肉(侧面轮廓),并且可以轻松摸到肋骨。
- Purina 研究表明,从幼犬期开始保持健美体态可以将犬的健康寿命延长多达 15%。
- 肥胖的猫会增加寿命缩短和患病(包括糖尿病和下尿路疾病)的风险。
- 身体状况评分也可用于评估体重不足的宠物,对于老年猫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老年猫在达到 10-12 岁时容易出现体重不足的问题;另外,身体状况评分对于保障动物福利也大有帮助。


与宠物主人分享:
更多资源
Kealy, R. D., Lawler, D. F., Ballam, J. M., Mantz, S. L., Biery, D. N., Greeley, E. H., Lust, G., Segre, M., Smith, G. K., & Stowe, H. D. (2002). Effects of diet restriction on life span and age-related changes in dog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20(9), 1315–1320.
Laflamme, D. P. (199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ody condition score system for cats: A clinical tool. Feline Practice 25(5–6), 13–18.
Laflamme, D. P. (199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body condition score system for dogs. Canine Practice, 22(4), 10–15.
German, A. J. (2006). The growing problem of obesity in dogs and cats. Journal of Nutrition, 136, 1940S–1946S. doi: 10.1093/jn/136.7.1940S
Teng, K. T., McGreevy, P. D., Toribio, J.-A. L. M. L., Raubenheimer, D., Kendall, K., & Dhand, N. K. (2018). Strong associations of nine-point body condition scoring with survival and lifespan in cat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2), 1110–1118. doi: 10.1177/1098612X17752198